《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堂课的内容中心的知识点是一句话: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教材采用了观察三角板,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进而用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折一折,验证出这个结论。可以说,教材本身的编排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
一、操作盲点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折三角形,以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错误的折法。我想,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许会更好。但是小组合作有时候也会流于形式,不利于一些中下等学生自主思考。在小组合作这一形式的运用上,想达到效果真的是很难以把握的事情。
三、语言表达
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事,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头绪,这一学期来,我一直在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昨天在课上,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很愿意去说,而且说出来话的还是蛮有一点数学语言的味道的。譬如想想做做第1题,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时,大部分学生是用90度去减的,我问了一个为什么?有学生当即就说:是因为直角三角形另外两个锐角的和加起来是90度,所以只要用90度去减就可以了。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成功感,因为出自学生的口中,我班上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会做但是却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而我一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说如何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所以强调一定要去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调,终于初见希望。真是心情很好。
今天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因为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为了使课上生动我故意没有让他们课前预习。当我揭示课题后,学生中有几位按捺不住激动,小声嘀咕是180度。我于是顺势提问,同意他们的意见的举手,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我说到底是不是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去验证。我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小组讨论后动手验证。经过巡视发现所有的小组都想到了通过量出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再计算出内角和来验证的。我让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验证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可惜只有两个小组通过动手折一折来验证的,在他们的演示后我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板书出各个角的度数及三只角的度数和的算式。同时我让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式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两个锐角和总是90度。我提问通过折我们把三角形的三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把三只角拼一拼的,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想到把三只角撕下来拼的。以前教的时候好像学生想到的方法比现在的学生多,这让我很难过和想不通。是不是我平时的教学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是不是我平时的教学有过于急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是不是我平时总有越俎代庖的现象?……可是我觉得平时我还是就最大程度注意到这些的,看来教学的确是值得我们永久去实践、探索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给学生测量或者是撕拼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应用。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结论给记住,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是不会有困难的。但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轻描淡写,缺乏探究过程,这样学数学,学生感觉学得累,很乏味,在他们的感受中,数学渐渐地变成枯燥无味的了。本节课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可通过创设动画的问题情境,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究出结论。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方法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产生真实的辩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而后,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再让学生通过应用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并大胆猜测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是新知识。因为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运用过这一知识。因此,我觉得这一堂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也不是怎样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证明这一结论,即要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验证。
1、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一开始,我便通过拟人化的对话情境: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服气的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为什么?你能证明吗?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以动启思
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撕拼、折拼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多种实验进行操作验证也让学生明白了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在教学中也还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比如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未能及时跟进,对于方法不对的学生未能及时指导和帮助等。但是本堂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有成效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本节课我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不仅有动画而且插入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首先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让学生判断他们在争吵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学生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 ……此处隐藏6078个字……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此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
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我除了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已知三角形二个内角求第三个角的练习题外,还设计了几道习题,第一道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二个锐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任意三角形都有二个锐角,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则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的定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是一个三角形最大角是60°,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此题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判断是什么三角形主要看最大角的大小,如果最大角是锐角,也可以判断是锐角三角形。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题我拓展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第四题我设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3备学提纲:
1、你能用哪些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猜想?至少想出两种。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2、阅读课本P28-29,记下收获和问题。
3、准备三个锐角三角形,三个直角三角形,三个钝角三角形和一张正方形纸。
批阅了孩子们的预习作业,亮点是孩子开始会提问题了,如:
1、什么是内角?
2、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是360°吗
3、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画出来的时候中间有1竖,1竖两边的直角为什么不算呢?
4、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5、用正方形纸折几次,才有8个三角形呢?
6、既然有内角那有没有外角呢?如果有外角,那外角的度数是和内角的一样吗?
存在的问题:
1、孩子们想到的验证内角和的方法局限在: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的和;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只有一人(季##提到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看来,孩子们还是不会读数学课本,没有看懂课本上图示的折的过程,要加强阅读课本的指导,这是以前忽视阅读文本带来的不良结果,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2、我设计的预习题,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没有引导他们去理解什么叫内角?这也是孩子们不知如何去验证内角和的一个原因。
今天的课堂,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孩子如何阅读课本,尤其是阅读课本上的图,看着课本上的图示来操作,所以教学环节不那么紧凑了,印象最深的是:
孙##和陈##两个有些内向的女孩子,在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三角形到前面来演示如何用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刘##今天能主动补充别人的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暂时的落后,是因于学习对象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缺少一个能挖掘潜力的人!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4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来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课程开始前,我让学生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很自然地引出了“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吗? ”的猜想。当时有同学说不是,又有同学说是的。我告诉学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那么这个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大部分同学首先想到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我让学生去画去量了,结果有些学生量出的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过后,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想到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学生想到折的方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最后学生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后面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体会到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直接用90°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来计算,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
第二次课我从学生常用的一副三角板出发,让学生说说每个角的度数,以及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有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学生无语。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我关注的重点除了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1、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2、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3、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4、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