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4 20:04:51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

一、课堂导入巧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谁能告诉大家“惊弓之鸟”写了件什么事?(生答略。)大雁的母亲悲哀欲绝,坚决要为小朋友报仇,因此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雁发来的消息。

(课件:出示《森林报》)

本报讯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哀欲绝,它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身的小朋友。据悉,死者的母亲已上诉,状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说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双方将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森林报》记者小雁

师:大雁的母亲和更羸要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稍停顿)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师?

生:想!(欢呼雀跃)

师:好,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小律师。愿意为大雁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师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兴奋地):原告席。

师:愿意为更羸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生( ……此处隐藏3828个字……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慢悲惨

更羸分析箭伤未愈孤单失群

判断拉弓掉下来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大雁:直往上飞拍翅膀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课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