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4 20:04:36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2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 ……此处隐藏18238个字……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课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分配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

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

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

2.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三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五、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一)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二)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要求:抓住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走进深处——野花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 ↗ ↓ ↘

七月的天山 →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 ↓ ↗

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